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时间:2024-05-24 06:43:0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9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003年3月22日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公布 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和改善地质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生命和公私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公私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陷、变形,地裂缝,泥石流,土壤沙化,海水入侵等。
  第三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地震灾害防治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先导区)管委会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各级计划、建设、经贸、农业、林业、水务、交通、地震等部门,应依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二章 地质灾害的预防

  第六条 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区域是重要城镇、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交通干线、重要建设工程、风景名胜区。
  第七条 市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制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风险程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八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应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地质灾害实行预报制度。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监测规范开展监测活动,并实行动态监测。
  第九条 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立明显标志。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各种活动。
  第十条 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的各种场地、设施和明显标志不得侵占和破坏。变动、关闭或拆除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场地、设施及标志的,应征得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对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由市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认定。不符合条件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经批准在高陡边坡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必须采取防止滑坡和崩塌的加固措施。工程竣工后,其加固措施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验收,未经验收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三章 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十二条 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综合治理规划,报经同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批准后组织实施。鼓励单位和个人承包地质灾害易发区治理工作,开发收益归治理单位和个人所有。
  第十三条 因自然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负责组织治理工作;跨辖区的,由涉及到各辖区人民政府和管委会共同协商组织治理工作。协商不一致的,报市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四条 因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诱发者承担治理责任。诱发者应提供地质灾害治理所需经费,并按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治理方案进行治理。
  第十五条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凡可以实行招投标的,应按国家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应经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验收。
  第十六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发现人或责任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管委会、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察看现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救助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十七条 对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管委会或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由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违反第九条第二款、第十条规定的,其行为属非经营性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其行为属经营性且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一条规定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干扰、阻碍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批转市城建委关于《湖州市房屋建筑白蚁防治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


批转市城建委关于《湖州市房屋建筑白蚁防治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湖政发[1999]162号




  市城建委关于《湖州市房屋建筑白蚁防治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日

                   湖州市房屋建筑白蚁防治管理实施办法
                      湖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日)
 
  第一条 为加强白蚁防治管理,控制白蚁危害,保障房屋建筑安全使用。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房屋白蚁防治规定》和《浙江省房屋建筑白蚁防治管理办法》
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和管理。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白蚁防治,是指对新建(含改建、翻建和扩建)房屋建筑的白蚁预防处理和已建成房屋建筑(含室内装修、装璜)的白蚁检查和灭治。

  第四条 白蚁防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管理工作,各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应配合市城建委做好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工作。白蚁防治机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白蚁防治机构负责全市房屋建筑白蚁防治业务的指导、协调和市区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工作。各县白蚁防治机构负责本辖区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业务。

  第六条 设立白蚁防治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2)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及场所;(3)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金。(4)有生物、药物检测和建筑工程等专业的专职技术人员。

  第七条 白蚁防治机构必须具有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白蚁防治资质证书,未取得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白蚁防治业务。外地来我市承接白蚁防治业务的单位,须向当地白蚁防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从事白蚁防治工作的人员,必须按国家规定经过上岗培训,取得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后,方可上岗操作。检查蚁情和进行灭治工作时,工作人员应当出示白蚁防治执业证书。
  
  第九条 房屋建筑白蚁防治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药剂。白蚁防治药物的使用,由白蚁防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白蚁防治机构应当建立药剂进出领料制度,药剂必须专仓储存、专人管理。

  第十条 白蚁防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白蚁防治质量保证体系,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房屋建筑白蚁防治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防治,保证防治质量。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经依法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在项目设计时,将白蚁预防计划列入设计文件,预防费用列入工程预(概)算内(在不可预见费中列支),并持项目批准文件和设计文件与白蚁防治机构签订预防合同,缴纳白蚁预防费。

  第十二条 白蚁预防费按省物价、财政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涉及农民负担的,按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标准执行。

  第十三条 白蚁预防合同中应当载明防治范围、防治费用、质量标准、验收方法、包治期限、定期回访、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内容。个人建房者凭依法批准的建房申请书(审批表)与白蚁防治机构签订白蚁预防合同,并缴纳白蚁预防费。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建房者须凭白蚁预防合同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五条 房屋建筑白蚁预防必须建立竣工验收、定期回访复查制度,工程竣工后应向建设单位出具白蚁预防竣工验收报告。回访复查情况应记录登记,建档备案,确保资料完整。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在房屋建筑竣工验收时,应提供白蚁防治机构出具的白蚁预防竣工报告,否则,建筑质量监督部门不予发放《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合格证》。

  第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商品房销(预)售许可证》和进行商品房的销(预)售时,必须向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购房人出具的《白蚁预防合同》。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设单位在办理房屋产权证书时,必须向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房屋白蚁预防验收合格证明。

  第十八条 房屋所有人、使用人以及房屋管理单位应当配合白蚁防治机构进行白蚁的检查和灭治工作,发现蚁害应及时委托具有符合规定资质的白蚁防治机构进行灭蚁。

  第十九条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内的古建筑、纪念建筑、典型民居建筑,及其他传统建筑(寺庙、仿古建筑等)的使用者、所有者及管理单位,应按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与白蚁防治机构签订防治合同,双方必须严格遵守。

  第二十条 房屋建筑白蚁防治实行质量保证制度,预防质量保证期为十五年,灭治质量保证期为二年,在白蚁预防、灭治质量保证期内发生蚁害的,白蚁防治机构应无偿进行灭治,但属于房屋建筑当事人责任发生的蚁害除外。

  第二十一条 白蚁预防费用必须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只能用于防治白蚁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上缴省白蚁防治管理费比例和办法,按省财政、建设部门共同制定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白蚁防治机构应从白蚁预防收入中提取不少于20%的资金作为复查费用,专项用于蚁情复查。

  第二十三条 无相应资质证书和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上岗证的单位和个人承接白蚁预防工程业务的,由房屋建筑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承接业务,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白蚁防治机构未建立健全白蚁防治质量保证体系,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房屋建筑白蚁防治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白蚁防治的,由房屋建筑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白蚁防治机构在白蚁防治过程中使用不合格药物的,由房屋建筑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3万罚款。

  第二十六条 白蚁防治机构对已签订白蚁预防合同并收取白蚁预防费的工程项目,未进行预防处理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外,可给予警告或处2000元以下罚款;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签订白蚁预防合同,缴纳白蚁预防费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补缴白蚁预防费;可给予警告或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房屋建筑所有人、使用人或者管理单位,不配合白蚁防治机构进行白蚁检查和灭治的,对责任人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行政处罚程序和罚款的收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一条 白蚁防治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白蚁防治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由湖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连云港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连政发〔2008〕63号

 
连云港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连云港市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基本医疗,切实解决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困难和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较重问题,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105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民政部门负责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以下简称医疗救助)的管理工作。各区民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的组织实施工作。
财政、劳动保障、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协助做好医疗救助工作。
第四条 医疗救助实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政府救助与个人负担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统筹兼顾、分类救助、分级运作,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第五条 医疗救助对象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以下的市区城镇困难居民。
第六条 医疗救助方式:
(一)对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适当救助;
(二)对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需救助对象个人自付且超出起付线的部分医疗费用给予救助。
第七条 医疗救助申请、受理、审核和审批,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由户主或者本人向区民政部门申请,户口所在地居(村)委会也可代为申请。
其他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由户主或者本人向户口所在地居(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时应提供下列材料:
1.户口簿、身份证及复印件;
2.参保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历证卡、病史资料、出院小结(或出院诊断、出院记录)、有效票据、医疗费用清单等(复印件);
3.《连云港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特困职工证》、《优抚对象证》、《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补助证》及复印件。
(二)受理。申请人户口所在地居(村)委会自接到书面申请之日进行初审,填写《连云港市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审批表》,并张榜公示,公示期为5天。自接到书面申请7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所属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三)审核。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自接到初审材料5日内审核完毕,并报所在区民政部门。
(四)审批。区民政部门自接到审核材料7日内进行复核,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按核定金额通过金融机构银行卡发放救助资金。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将复核结果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 按照《连云港市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负担部分,由市、区财政各负担25%。
第九条 医疗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再由区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比例给予救助,资金由市、区财政各分担50%。
(一)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1.门诊救助:
救助起付线为300元,超过起付线部分救助50%,一年累计救助最高金额为300元。
2.住院救助,实行分段按比例救助原则:
一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300元(含300元,300元以下由个人支付),300元—5000元(含5000元),救助20%;5000元—10000元(含10000元),救助15%;10000—30000元(含30000元),救助10%。
二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500元(含500元,500元以下由个人支付),500元—5000元(含5000元),救助17.5%;5000—10000元(含10000元),救助12.5%;10000元—30000元(含30000元),救助7.5%。
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为800元(含800元,800元以下由个人支付),800元—5000元(含5000元),救助15%;5000元—10000元(含10000元),救助10%;10000元—30000元(含30000元),救助5%。
在市区外医院就诊的,一年救助一次,起付线为1000元,救助比例等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救助比例,最高救助金额为2500元。
(二)其他符合规定条件的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按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救助标准一半执行;重点优抚对象、享受生活补助费的行政事业单位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市总工会核定特困职工的救助标准,等同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第十条 救助的医疗费用范围须符合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予以报销的范围。
第十一条 医疗救助资金来源:
(一)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二)省补助资金;
(三)福利彩票公益金;
(四)社会捐赠资金;
(五)其他资金。
第十二条 市、区财政补助资金按5:5的比例负担(其中市财政与开发区财政按照2.5:7.5的比例负担)。
市、区财政每年统筹资金120万元,其中:市财政70万元(市民政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20万元),新浦区20万元,海州区10万元,连云区10万元,开发区10万元。
医疗救助资金预算金额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情况,可适时调整。民政部门负责救助资金发放和救助资金总量控制,以收定支,确保资金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
第十三条 医疗救助资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经区财政部门核准,区民政部门建立“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基金支出专户”。
第十四条 市、区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医疗救助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及时足额拨付。其中用于救助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由市财政部门每年12月15日前将资金从市级“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基金财政专户”直接划入市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救助城镇困难居民医疗费用的救助资金,由市财政部门按核定金额拨付给各区财政部门,再由各区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入各区民政部门“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基金支出专户”。
第十五条 负责医疗救助的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在医疗救助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弄虚作假,以不正当手段骗取医疗救助金的,或者应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不支付的,追回已取得医疗救助金,并取消其救助资格。
第十七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市级以上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和归侨侨眷的医疗救助标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